摘要:《左传·定公十年》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多少年来,我们一直以“礼仪之邦”、“衣冠上国”自居。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我们在现代化的潮流下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
《左传·定公十年》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多少年来,我们一直以“礼仪之邦”、“衣冠上国”自居。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我们在现代化的潮流下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
近年来,我国街头时常能见到一些身着汉服,闲庭信步的年青人,他们衣袂当风,佩环叮咚,引得路人纷纷侧目,而我,正是其中的一员。大多数人也许会疑惑:他们为什么穿着古装?更甚者,会有人用或嘲笑,或厌恶的语气对身边人说:“你瞧瞧,他们是不是日本/韩国人?穿着和服/韩服就敢上街!”每到这时,我不禁会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不是汉朝的服饰,她从夏商而来,经历千年风雨,一直作为汉族的衣冠,直到清政府强令“剃发易服”,所以不能称作古装;和服和韩服,都是由汉服演变而成,可以说是是父与子的关系,但如今我们自己竟已不知了么!
汉服的噩梦,始于清军入关。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为加强对关内百姓的统治,颁发“剃发令”,后因汉人强烈不满与反抗,此令被迫中止。1645年清兵进军江南后,汉臣孙之獬受到其他汉大臣的排挤,恼羞成怒之下向摄政王多尔衮提出重新颁发“剃发令”。于是,公元1645年1月15日,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而伴随“剃发令”一起执行的,正是致使汉服断代的罪魁祸首——“易服令”。此令中提出:“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汉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衣冠服饰,《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剃发已不能忍,何况又加易服?汉族的发式衣冠是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象征,满清要把汉族人民的民族尊严和民族感情踩在脚下,这就遭到了汉族人民坚决的浴血反抗。于是,汉族人民为保护世代相承的汉家衣冠进行了激烈的抗争,但是遭到清朝统治者的残酷镇压,最惨烈莫过于1645年的“嘉定三屠”事件。轰轰烈烈的保护汉族发式衣冠的抗争持续了长达37年之久,最终,清朝统治者还是取得了胜利,汉族大部分生者都剃发结辫,脱下汉服,改着满族衣冠。坚决不愿意剃发易服者要么被杀,要么流亡海外或是遁入空门,带发修行。后来的历史表明,满族统治者的这一措施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汉人逐渐淡忘本民族服饰,习惯了满族的发式和服装。至此,汉服走向了没落。
我曾经看过一张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合影,其他五十五个民族的同胞们身着自己的民族服饰,五彩缤纷,绚丽夺目,只有汉族同胞穿着T恤和牛仔裤站在其中,显得格格不入。当时只感觉万分心痛,又随手翻了翻其他的照片,终于发现,现在网络上所有的合影中,汉族同胞身上穿的不是西式服装就是旗袍唐装,鲜见有汉服的身影。有人说复兴汉服是无稽之谈,我只想代所有汉族同胞问一句:“为什么汉族不能有自己的传统服装?”也有汉族同胞对汉服抱有十分排斥的态度,说汉服不能代表汉族,我亦想问:“难道唐装就能代表汉族多少年的精神风貌了吗?”搜狗百科上这么评价唐装:唐装较为广泛的理解是指西式裁剪的满族服饰,而不是唐朝的服装。其实唐装叫做“清装”更为合适,而“唐装”这一名词非常不合适。西式裁剪、满族服饰,没有一点和“汉”有联系,这真的是我们汉族的传统服装吗?
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一部分汉族人民族意识的觉醒,为了改变人们普遍认为唐装(即满式旗袍、马褂)是汉族传统服装的认识,正本清源,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致力于恢复清朝之前汉族传统服饰,借此以复兴华夏传统文化。这就是汉服复兴运动的开始,此时的中华大地还在沉睡,而黎明已无声地到来。汉服复兴运动,不是所谓的复古,更不是大民族主义,她是一场由汉族人始,延伸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