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爱好者之家

汉服爱好者聚集地,文化传播天堂
  • 发表时间:1970-01-01 08:00
  • 作者:
  • 话题访问量:
  • 分享到

摘要:相传,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它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并在汉朝依据四书五经而形成完备冕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

 汉服:传统与时尚需要碰撞,文化需要张扬

衣服这种东西,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出现的。早期的人们不穿衣服,在西方《圣经》的传说中,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在偷吃禁果前,便光着身子,而且并未觉得不妥。至于那颗名为“智慧”的禁果,就好比一个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的转折点,人们在那时有了思想,也有了羞恶之心,他们害臊自己的裸体,于是选择用树叶遮挡。

随着历史的变迁,之前的天然材料树叶已满足不了智慧日益增长的人类了,他们不仅需要遮羞,还需要美感。于是,他们发明了麻、丝、棉……又在这些新型的材料上饰以花纹。久而久之,随着部落之间联系的加强,那些极具美感的衣服,甚至成为外交中礼节的部分,彰显着一个部落或者民族整体的文化特征以及这个民族人民本身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归属。

中国素来以“礼仪之邦”享称于世,这个文明而古老的东方大国,在五千年辉煌而璀璨的历史里,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民族服装——汉服。

汉服,它的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是以华夏礼仪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变,在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明末清初这段时间内逐渐形成的,特有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

 汉服:传统与时尚需要碰撞,文化需要张扬

 汉服:传统与时尚需要碰撞,文化需要张扬

相传,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它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并在汉朝依据四书五经而形成完备冕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辽史》中言:“汉服,黄帝始制冕冠章服,後王以祀以祭以享。”由此可见,汉服在先前的一段时期内,曾作为祭祀时的一种礼服,十分凝重,带有不可磨灭的神圣色彩。而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便是脱胎于此。志言:“黄帝、尧、舜垂衣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汉服上衣下裳,规矩相融,取天意而定,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古籍中将汉服的最早出现时间定于黄帝时期。《史记》中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良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古故免存亡之难。”而根据实物考证,汉服最早应出现在殷商时期。大约五千年前,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原始农业和纺织业产生,人们开始用麻布来做衣服,此后,嫘祖发明了饲蚕和丝,使人们的衣裳日臻完美。

汉服有史可据的年代在殷商。殷商之后,冕服制度初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完善,并形成了以“天子冕服”为中心的章服制度。“乘殷之辂,服周之冕”,这是,冠服与早期的礼乐制度相融,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宗法制的一个外化表现。

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宗法制瓦解,周王室衰微,奴隶制度与井田制分崩离析的时候。这时,百家争鸣,学术思潮凶流暗涌,思想的解放,不仅带来了政治方式的焕然一新,而且在款式愈来愈丰富的衣服款式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体现,在深衣上犹为突出。此时,冠服制被正式纳入“礼治”范围,成为了礼仪的表现形式。

深衣属于汉服,源于有虞氏。衣裳相连在一起包住身体,分开剪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所以名为深衣。按《礼记·玉藻》记载深衣为古代诸侯、大夫等阶层的家居常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服装之一。而深衣,也被称为古衣之首。

 汉服:传统与时尚需要碰撞,文化需要张扬

深衣的制作,融合了古时天圆地方的概念。上衣下裳分裁,在腰部缝合,成为整长衣,以示尊古承右。袖根宽大,袖口收袪,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线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下摆平齐,象征权衡;上衣下裳,象征两仪:上衣四布相连,隐喻四季轮回;下裳十二布,暗指一年十二月。身着深衣,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合四时之序。而深衣中天人合一的隐喻,恢弘大度,公平正直,体现了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

 汉服:传统与时尚需要碰撞,文化需要张扬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