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斗巧”大赛彰显传统魅力
出镜人物
近百位汉服姑娘
采访动机
8月27日下午,近百位汉服爱好者穿上汉服,为自己喜爱的手工制品打分,评巧手状元、榜眼、探花。
□文/图 本报记者 刘文静
■三位姑娘展示自织的传统老粗布。
自己一针一线绣出的莲花荷包、自己织出的传统老粗布、自制的金步摇、牡丹簪,还有系列汉服剪纸作品……8月27日下午,正是七夕前夕,近百位喜爱汉服的石家庄姑娘穿起汉服,比比巧手,还原了这个传统节日“乞巧”的内容。
这次“斗巧”活动由石门汉韵(石家庄一家民间汉服群体)发起,吸引了大量热爱传统文化的姑娘小伙的关注和参与,最终进入决赛的有寿山石篆刻“永结同心”、仿嵌百宝螺钿彩绘花鸟紫檀漆盒、以采莲为图案的荷包、步步生莲金步摇、面制金蕊牡丹簪、手工老粗布等9件巧手作品。 8月27日下午,近百位汉服爱好者都穿上了汉服,共聚一堂,为自己喜爱的手工制品打分,评出巧手状元、巧手榜眼、巧手探花。
■评委品评姑娘们的手工制品。
“斗巧”现场,一群群身穿汉服、绾发簪花、巧笑倩兮的姑娘们宛若穿越回过去。大家共同欣赏着精美的手工艺品,探讨着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的连接。身穿襦裙、手捧自织老粗布的陈英说,她的本职工作是在医院做管理,业余时间喜爱汉服和织布,自己家的床单、窗帘都是自己织的,织布是门很古老的技艺,有72道复杂的工序,每织一米布就需要梭子穿梭3000多次。但是手工织布的魅力是大机器所不能比拟的,她喜欢织布,给自己和家人做衣服,也愿意把这门传统的技艺传承下来,最近她刚刚申请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预计很快就能得到批复了。同样身穿汉服、带来了手工制品的张晨和妻子都是汉服爱好者,他们的孩子才满11个月,此次也穿着汉服前来参加“斗巧”大会,张晨说,他喜欢传统文化,也愿意尽己之力弘扬汉族人自己的民族服装——汉服,而且在七夕这样的节日里,他觉得用手工制品来“乞巧” 很有意义。
作为“斗巧”大会的评委之一,燕赵国学馆馆长刘志说,七夕是我国很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个节日不仅有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还有拜月、乞巧的传统习俗。在传统民俗中,七夕当晚,女孩们会一起在月下比赛穿针,寓意像织女一样有一双巧手。因此,七夕又被称为“女儿节”“乞巧节”。近几年七夕的商业炒作渐浓,人人都知道七夕是个应该互赠礼物的爱情节,却忽略了“乞巧”这项重要内容,他希望能够借助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现代人了解传统文化,让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民俗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