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爱好者之家

汉服爱好者聚集地,文化传播天堂
  • 发表时间:1970-01-01 08:00
  • 作者:
  • 来源:
  • 访问量:
  • 分享到

摘要:首先我把古代带制的演化过程分成四个阶段。 先秦秦汉,萌芽与成长 魏晋隋唐,吸纳与正名 五代辽宋,融合与发展 明清近代,辉煌与消失

第二阶段 魏晋隋唐,吸纳与正名

两晋后蹀躞带异军突起,钩带衰微。隋唐开始有了明确的用带规定

蹀躞带(战国-辽金)

蹀躞带本为胡制。带间有带环,用作佩挂各种随身应用的物件,如带弓、剑、帉帨、算囊、刀、砺石之类。其制本采自马上的秋根,为适应马上需要。蹀躞带自魏晋时传入中原,到唐代, 曾一度被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以悬挂算袋、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袋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开元以后,朝廷有新的规定, 一般官吏不再佩挂。但在民间,特别在妇女中间,却更为流行, 只是省去了原来的“七事”,改成了狭窄的皮条,仅存装饰意义, 已无实用价值。

据记载,蹀躞带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由胡人骑士传入内地的。最初的装饰部位主要在腹前正中腰带两端的连接处,重点是带钩,既有玉质带钩,也有铜质带钩。南北朝以后演变为革鞓上只缀方型带銙的玉带。隋唐时期玉带被定制为官服专用。唐宋时期玉带就已经盛行。唐代曾有朝廷定制,规定有"大带制度",以带上的装饰品质地和数量区别官品等级。一品官以下佩带刀子和砺石,文武三品官以上佩玉带、四、五品官佩金带,六、七品官佩银带。届时的玉带大多是双鞓、双扣、双铊尾的。通常,革鞓上面套有锦缎带套,带銙即玉带板缀在带套上。带銙的数量多少取决于官员的级别地位。

唐代北方突厥墓葬出土的金蹀躞带,此带系黄金所造,并附佩刀二把,为突厥贵族带饰,纹饰反映了突厥族在草原上的狩猎生活情景,对研究唐代突厥族的生活习俗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

由其原始形制可知,“蹀躞带”原本是适应北方游牧民族生活方式的一种服饰,为汉人使用后,发展成区分官级的标志,形制也发生了变化,饰牌上不再使用的环、鞢,失去了生活实用的功能。精美的带不再具有实用功能,仅起装饰作用,其质地和数量已成使用者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唐代中期。

 中华古代带制简述(中)

忍冬蹀躞带銙,东北地区出土的唐代文物

 中华古代带制简述(中)

唐初佩戴蹀躞七事的官员

 中华古代带制简述(中)

忍冬纹金蹀躞带

以下是我根据文物复原制作的一些蹀躞带,附带的银囊也是我的得意之作

 中华古代带制简述(中)

 中华古代带制简述(中)

 中华古代带制简述(中)

 中华古代带制简述(中)

 中华古代带制简述(中)

隋代虽已普遍使用“蹀躞带”,但还没有具体详细的带制度。当时带制简易,天子朝服亦如“百官常服”, 仅以十三环金带为最尊贵的“天子服”。

唐高祖最早对带制作了明文规定:“三品以上饰用玉革带,四、五品用金革带,六、七品饰银革带,八、九品及庶人饰石、铜、铁革带。”

唐高宗对带质地和数量作了更具体规定:“文武官三品以上,金玉带,十二;四品,金带,十一;五品,金带,十;六品、七品,并银带,九……庶人服黄铜铁带,六。” 唐睿宗对带制作了调整:“一品至五品并用金,六品、七品并用银,八品、九品并用石。”唐代服带制度对宋朝带制有一定的影响

唐代中原款式的玉銙蹀躞带

1,带銙下连接玉环的款式

 中华古代带制简述(中)

2,带銙不穿孔的款式

 中华古代带制简述(中)

初唐时与官员的品级相对的带饰数量

 中华古代带制简述(中)

文物赏析

玉梁金筐宝钿真珠装蹀躞带

陕西省长安县南里王村唐窦皦墓出土, 青白玉,部分泛浅绿,此玉带表框皆以青白玉制作,框内为“金框宝细真珠装”。它由圆首矩形銙四,圆形带銙八,圆形偏心孔环一,忍冬形蹀躞带饰和玉带扣各一所组成。玉表框在唐代文献中称为“玉梁”,该玉带玉质温润莹秀,制作考究,“金筐宝细真珠装”豪华富丽,工艺精湛。

  • 返回列表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