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爱好者之家

汉服爱好者聚集地,文化传播天堂
  • 发表时间:1970-01-01 08:00
  • 作者:
  • 来源:
  • 访问量:
  • 分享到

株洲网讯(株洲晚报记者 胡婉玲)昨日,在天元区一间射箭休闲馆中,“90”后王蕾、罗绘峰和“80 后”杨晰正在聚会,他们一起喝茶聊天,时而拉起墙上挂的大弓练习射箭。 “这是汉服株洲群的群友们聚会的秘密基地,我们每个周六都会一起学习汉服文化,还会在汉服出行日一起穿着汉服出门散步逛街,有时我们品评古典音乐,还会一起练习射箭,欣赏古诗词。”杨晰说,“我们的汉服株洲群今年已经有 734 个群友了,年纪最大的 40 多岁,最小的只有14岁,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因为对汉服和中国古典文化的喜爱结缘,在炎帝文化的发源地株洲,我们这群‘现代古人’也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

缘起

大一入学,她被“仙气飘飘”的学长吸引

19岁的王蕾老家在新疆库尔勒。这个白净斯文的女孩不像北方人,反而透出一股江南水乡的气质。因为从小喜欢和父母看历史正剧,王蕾对中国古典文化有浓厚的兴趣。

20 岁的罗绘峰老家在耒阳,是湖南工业大学“楚韵汉服社”的社长,也是王蕾的学长。罗绘峰和王蕾的朋友缘分起于一次巧遇。2016 年,刚刚进入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学习的王蕾,在晚自习结束后,看到一个身穿汉服的白衣男子。“那是晚上,我和同学走在路上,突然看到一个古代装束白衣飘飘的男生走过,感觉特别有仙气。” 王蕾说,后来她才知道,那天罗绘峰是穿着汉服为“楚韵汉服社”招新,“我一直觉得汉服特别美,而我同学也对汉服有兴趣,于是我们一起加入了‘楚韵汉服社’,也和绘峰成了好朋友。”

binary_middle (2)

▲罗绘峰(左)、王蕾(中)、杨晰(右)因为爱好汉服而成为好朋友记者 胡婉玲 摄

“跟他们两个比我是‘老人’啦,”31岁的杨晰说,他是甘肃人,六年前来到株洲,认识了 “楚韵汉服社”上一届的社长刘一池,“我和一池因为喜欢汉服文化一起做了很多活动,之后结识了王蕾和罗绘峰。”

同袍

代表株洲参加西塘汉服文化周

“在汉服爱好者中,我们称呼彼此为‘同袍’,这是引申自《秦风· 无衣》的句子‘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罗绘峰说,“今年‘楚韵汉服社’新招了60多个汉服爱好者,而我们的汉服株洲群也在不断发展壮大。”罗绘峰说,今年10月24日,他和刘一池带着‘楚韵汉服社’的成员作为株洲的代表,去西塘参加汉服文化周,“没想到这次西塘的汉服文化周一下子来了5万多人,恍惚间觉得自己已经穿越到了古代。我们作为株洲的汉服组织代表与大家交流汉服礼仪、古典文化,真的感觉中国古文化有复兴之势。”

“我在网上看到西塘汉服文化周上,有一对花甲之年的老夫妻都是汉服文化爱好者,他们穿着汉服手牵着手逛西塘古街的样子让不少网友羡慕,其实不少人因为爱好汉服成为朋友、情侣,共同的审美情趣让我们感觉彼此很亲切。”杨晰说,有一次他穿着汉服坐地铁去橘子洲头游玩,一出地铁看到一个同样身着汉服的男子,两人不约而同向对方行了一个礼,“虽然素不相识,但感觉一见如故。”

共志

被误为“韩服”,更坚定了他们的信念

“其实穿汉服出行也遇到过尴尬的事情。”王蕾说,有一次,她和朋友穿着齐胸襦裙走在街上,一个摩的司机突然笑着冲她们大喊:“好好一个中国人,没事穿着韩国服装逛什么街!”

“我的妹妹是日漫爱好者,她还以为我穿的是日本和服,这让我有点受打击,但也更坚定了我推广汉服文化的决心,汉服是我们的民族服装,汉服的美,绝不逊于韩服、和服,如果大家能多了解汉服背后的文化,一定会被汉服优雅精致的外观、平和中正的内涵所征服。”王蕾说。

“汉服的内涵很深。举个简单的例子,汉服背后有一条中缝,穿着的时候要正对着脊梁骨,寓意是行为端正,中正中庸。而古代身穿汉服举行的成年礼,更是孝道文化和民族责任感的传承。”罗绘峰说,汉服背后承载的是中华民族上千年的精神和文化,“近几年,中国诗词大会等古典文化电视节目走红,让不少年轻人也燃起了对古文化的热情,我们去学校做活动时,很多学生都能认出我们穿的是汉服,我相信中华古典的服饰、诗词、精神会在青年一代身上得到越来越好的传承和发扬,我们也要坚持推广汉服文化,为传统文化复兴助力。”

对话

用原创设计把中国元素推向世界

记者:穿着汉服出行,面对路人的目光有压力吗?

  • 返回列表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